纵观整个历史,华尔街一直在上演着一幕幕并购大戏,其影响极为深远,比很多评论家和金融家乐意承认的更深远。《百年并购》的作者盖斯特曾说,并购是华尔街中支配着所有游戏的高级游戏。
在中国,上市公司的并购数量近年来显著增长,2013年下半年和2014年上半年,并购的数量增长迅猛,一年之内并购的数量超过百家。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并购发生,原因有很多方面,一是国家政策支持,为了提高产业集中度,提高行业效率,国家出台很多扶植政策支持上市公司并购。二来,通过并购,也能缓解IPO面临的压力,让更多的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找到新的融资通道。同时,政府也认为通过并购,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企业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。
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并购的增长是自然的事情,而且还会越来越频繁发生。国际知名的大企业,在发展的历程中,并购是重要的增长手段,几乎所有的全球500强企业都进行过并购。作为华尔街宠儿的美国通用电气,更是把并购做到了极致。
通用电气是爱迪生创建的,从创建到现在,通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。业务已经从最开始的只生产灯泡,发展到现在涵盖了核心制造、密集科技和服务三大领域,业务内容涉及到金融、融资、医疗、工业制造、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。业务规模也迅速扩张到1250亿美元,市值从130亿美元攀升到最高时的5600亿美元;通用电气更是自道琼斯工业指数1896年设立以来唯一至今仍在指数榜上的公司。
通用电气之所以有今天的业绩,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并购也是重要的成长方式。在20世纪80年代的并购热潮中,通用在杰克·韦尔奇的领导下,在三年内参与了75家公司的并购,其并购的知名企业包括了CGR、Gorg-Warner化学公司、Roper、RCA、ERC等等。到今天,尽管杰克·韦尔奇已经退休,但是通用并购的脚步并未停止,刚刚完成了对阿尔斯通电力与电网公司的并购。通用电气的成功并购,也激励着更多的企业通过并购发展自己。
2004年12月,国内PC巨头联想对外宣布,斥资12.5亿美元,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。在收购之前,联想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20%,销售规模达到30亿美元左右,已经没有上升空间,唯一的出路在于开拓国际市场。但是,凭借联想的品牌影响力和营销能力,走向国际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。那么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成为走向国际市场战略的必然选择。通过并购,按照联想和IBM两家公司的销售业绩计算,新联想的全球出货量达到1190万台,销售额一举攀升至130亿美元,市场份额达到7.8%,成为出货量仅次于DELL和HP的第三大PC制造商。同时,联想还获得了IBM的产品专利以及ThinkPad品牌的使用权,使得自己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。
综合分析联想的这次收购,可以发现以下意义:
1.联想和IBM个人电脑部门在产品、客户群和地域方面形成优势互补,在采购、营销、市场开拓、产品研发、生产制造和供应链整合方面都发挥协同整合效应;
2.联想收购的IBM PC,为联想提供了更好的技术,促进PC的发展;
3.联想通过收购提高了市场的知名度,获得更多的关注,提高了在欧美的市场影响力,为开拓欧美市场提供助力;
4.通过ThinkPad子品牌的使用,让联想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原有渠道,实现市场的快速突破;
5.借鉴IBM成熟的管理体系,让联想的管理更容易与国际大公司的管理水平接轨。
通过通用电气和联想的并购案例,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并购对企业发展带来的诸多好处。比如:扩大市场规模、提升市场影响力;提高效率,节省市场开拓的时间;快速获得行业所需的技术、产品、市场、团队等等。本质上,并购是通过资本的手段,缩短了自行发展积累所需的时间,是用金钱买了时间。
但是,并购并不总是成功的。在战略层面和业务层面,并购相对是容易确定的。但是,由于并购的过程非常复杂,除了战略和业务方面的问题,还有更复杂的文化和制度层面的问题,还有很多社会环境的因素。这方面并购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、上海通用收购韩国大宇汽车等,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。而统计数据表明,并购的成功率也只有40%多;跨文化、跨国的并购成功率会更低,只有不到30%。
其实,在并购的模式上存在两种不同的选择,一个是所谓的重手模式,另一个是所谓的轻触模式。
前面提到的通用也好,联想也好,所采用的并购方式都是属于重手模式。重手模式的背后是并购企业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适合比较有形的资产,这样可控。管理能力越强,重手效率越高。重手模式的特点,是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达成合作以后,并购方派出管理团队,接管原有的企业,通过重组业务、管理流程再造等手段,对被并购企业实施根本上的整合。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让被并购企业在业务和管理上,快速融入到并购公司的体系中,实现两家公司的全面融合。但是,重手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,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冲突、管理模式的冲突、新公司的发展前景模糊等方面。这些冲突和不确定,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日常经营和日常沟通,造成核心团队流失,业务效率低下,严重的甚至长期亏损而束手无策,持续时间越长,越会导致并购失败的发生。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今天的企业和个人在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上,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,人们获取信息变得更加容易。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,职业经理人队伍的不断成长和完善,现在的员工在思考问题上,已经非常全面而且有深度。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,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话,简单采用重手模式并购,风险很大,并购中的轻触模式成为并购企业另外一个更加明智的选择。所谓的轻触模式(Light Touch),是指企业被并购后依旧保持独立性,掌控公司运营,拥有较多的自主权,保留核心团队人员,最大限度降低裁员人数。
轻触模式跟重手模式有很大的不同。不同之处在于,并购企业为了追求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,会尽可能保留被并购公司的业务和团队不发生大的变动,通过对公司所有权的整合实现对被并购公司资产的控制。同时通过制度,充分调动原有经营团队的积极性,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,达到1+1大于2的效果。这种模式更加适用于业务互补型的企业并购。
泰和发展到今天,已经在OA取得了第一的地位,我们不仅有最大的业务规模,还有最完整的业务模式,从硬件销售,到直销服务;从系统集成到软件研发。可以说,未来办公所涉及的客户需求,我们都有一定的尝试和积累。但是,我们也要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。在传统的OA行业,我们按照原有模式发展已经很难有更大的空间。我们的地域覆盖较广,但是除了几个有较长时间积累的分支公司业务比较丰富全面之外,很多的分支机构还不够强,跟当地有实力的大服务商相比,我们在规模和业务模式上、在团队能力上都有差距。另外我们还有很多有潜力的市场还没有进入,或者没有找到合适的进入方式和进入时机。而这些区域都存在着比较优质的服务企业,他们也期盼着市场整合者的合作机会。
那么,泰和想要在传统的OA领域取得快速成长,并购就成为非常有效的方式。如果我们自己积累能力,做新的市场覆盖,需要很长的时间,花费大量的资源和精力,但是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这种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。而通过并购,我们能快速实现能力的积累和市场的获取。经过调查,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些有实力的同行业公司,进行资本层面的合作,通过双方的资源整合,让双方都取得发展,并且通过双方的合作给各自带来更好的未来。
如果并购是我们的战略选择,那么我们必须解决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,一个是并购模式问题,一个是平台和资金问题。
尽管泰和已经发展了20多年,已经建立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干部队伍,但是如果采用重手模式进行收购,我们还是非常缺乏熟悉本地市场及具备良好客户关系的经营人才。因此,泰和未来并购的方式,还应以轻触模式为主,保持原有的核心团队不变,通过调动原有团队的积极性,加以泰和公司规范的运营体系支持和资金支持、品牌影响力,既能保证被收购公司的相对独立性,也能保证运行规范、整体协同效应得以发挥,以期达成收购的目标和长期的发展。
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平台和并购资金问题,泰和现在的平台还不够强大,如果已经实现IPO的战略目标,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平台和上市募集到的资金,完成一系列的收购动作,实现行业的整合,实现业务的扩张和公司的快速发展。但是由于政策环境的问题,我们自行完成IPO难度非常大,周期非常长,而且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。要实现平台的飞跃,与上市公司合并,间接完成上市是个可选的方案。这种选择,既能够得到上市的平台,同样也可以得到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。当然,前提条件是,能够与我们合作的上市平台接受轻触模式的并购。也只有这种模式,能够让两家公司实现优势互补,实现共同发展。我们正走在这样的一条路上。